新闻动态

华先胜@TEDxNanjing:“共生智能”才是AI和人类的共同未来?

作者:华先胜 时间:2025-10-17 点击数: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一方面是效率的奇迹,另一方面却是弥漫在每个人心头的深层焦虑:我们白天为飞速迭代的技术而忧心,晚上又被裁员的噩梦所惊醒;我们的大脑在AI的辅助下,正面临思维肌肉萎缩的风险;而在算法面前,我们以为自己是用户,却可能更像是被其管理驯化的对象。


当思考可以外包,创造可以生成,甚至快乐都能被精准投喂时,我们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在哪里?这场危机的根源,是在于技术本身,还是我们的人性弱点?人与机器的终极关系,又将走向何方?


921日,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先胜在TEDxNanjing 2025的讲台上,以一场题为《人工智能:你的外骨骼还是灵魂搭档?》的深刻演讲,直面了这些时代之问。他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根源,并指出我们面临的困境,既非技术的必然,也非人性的过错,而是一种设计原罪

为此,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法:这并非一条靠伦理或规则修修补补的道路,而是一条靠更优秀的设计与技术,从根本上重塑人机关系,让最好的选择成为唯一选择的共同进化之路。

这场演讲在现场引发了非常热烈的反响,雨花剧院700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其独特的共生智能理念和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点燃了在场每一位观众的深度思考。在演讲结束后的中场休息时间,众多听众更是意犹未尽,围绕在演讲者身边,就AI的未来、教育的变革以及个人如何应对等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热切交流。

以下,是根据这场引人深思的演讲整理的全文,它或许能为身处AI浪潮中的我们,提供一张至关重要的航海图。




01引言

当前,人工智能恐怕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发展非常迅猛,我在这个领域也工作了二十多年,在座的大家如果用过微软的Windows或者必应搜索,或者阿里巴巴的淘宝,就很可能用过我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

但是,我们想象一下:两三年后,你的工作、你的学习、你的思考,甚至你的喜怒哀乐,都有一个看不见的“贴身管家”,时刻在你身边。它能预测你的需求,提前为你安排好一切;它能帮你解决最棘手的工作难题,交出完美的方案;它甚至比你最亲密的人还懂你,总能推送你最爱看的内容。这听起来,是不是像一个我们期待已久的效率与便利达到极致的完美未来?

不过,请大家再想一想:当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伙伴,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时候,我们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会隐隐感到一丝的不安?你会忍不住在心里问自己:那…我该做什么呢?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当思考可以被外包,创造可以被自动生成,甚至快乐都可以被精准投喂时,我们作为的独特价值,又在哪里呢?

在全速拥抱令人兴奋的AI技术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同时可能会失去什么?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正是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核心问题。我把它们总结为AI发展路径中的三重暗礁” — 它们平时看不见,但一旦被触碰,足以让我们的未来之船偏离航向,甚至彻底沉没。


02三重暗礁

第一重暗礁:生存的替代。今年直到现在,仅在美国科技行业,AI就让超过九万五千个岗位消失,这个公开数字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大模型技术出现之后,初级员工的招聘数量在逐年减少,很多人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风险。时代,对不少人最残酷的是,白天在为飞速迭代的AI技术而焦虑,晚上又被要裁员的噩梦所惊醒。 我们这些技术的创造者,正被自己创造的东西反噬。你原本可能是团队的王牌,现在有可能成了系统里多余的那一个。

第二重暗礁:认知的退化。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近期,在一项叫做《你被ChatGPT影响的大脑》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当我们使用AI辅助写作时,大脑中负责创造的区域,活跃度会瞬间俯冲式下降。大脑仿佛进入了一种低功耗模式,对自己说:太好了,这活儿不用我干了,可以休息了。

这好比是“思维肌肉萎缩”,当我们习惯性把思考这个最重要的能力外包出去时,我们的大脑就失去了运动的机会。而独立思考,是我们作为人类唯一不能失去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这门人人都会的传统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第三重暗礁:精神的操控。这也是最隐蔽的一座暗礁。AI通过精准的算法,比你自己更懂你的喜好和弱点。它用信息茧房和无穷无尽的短视频,牢牢地吸引住你的注意力,让你沉溺其中,欲罢不能。在这样的算法面前,你以为自己是用户,但其实更像是被它管理驯化的对象。

替代我们工作、锈蚀我们大脑、操控我们的精神这,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是我们发展AI的初心吗?


03根源在哪里?

很多人第一反应:这是AI技术的错。可AI只是工具。怪AI,就如同因为刷短视频刷到半夜而责怪手机,或者因为吃多了冰淇淋闹肚子而责怪卖冰淇淋的人一样这都找错了对象。

有人说:是因为人类太懒,是人类使用AI方式的错误。于是人们也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合理使用AI的规则,以及关于AI伦理的很多讨论,核心思想要么就是要加强AI研发的管控,或者对于使用者而言,就六个字:朋友,请你自律!

但现实呢?商业的逻辑是利润和效率。当一个工具能让你更快、更低成本完成KPI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拒绝?靠理念、靠治理去对抗市场规律和人性,就像试图在一场F1方程式赛车中,为了提升安全性,劝说所有参赛选手都减速一样这太天真了。

我认为,危机的根源既不在AI,也不在人性,而在于我们走的研发路线,我们走的是一条完美机器的路线。它的设计原罪,就是在大多数场景下,我们追求100%替代人类,从而让人类变得越来越边缘。


04完全不同的路径

两年前,我和团队设计了一个机器人比人多的超级智慧园区系统,我们都为之兴奋。有一次,我正兴高采烈地向一位设计师朋友讲解我们的系统那些聪明的机器人、高效的协同算法、无缝的智能化流程。我满心以为,他会惊叹于AI技术所带来的效率奇迹。

然而,他听完之后,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地问了我一句:“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我们的生命里,除了效率,就没有别的什么重要的事情了吗?”那句话,如一记重锤,瞬间击中了我。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一直是在用强大的技术,去解决一个可能有问题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不只是去创造一个替代我们工作的完美机器,而应该更多地去创造一种能够激发人类智慧和能力,并全方面提升人类生命质量的合作伙伴呢?

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另一条路:一条能力更强、体验更好,还能一举避开这三重暗礁的道路。我把它叫作“共生智能”,它是一条靠技术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的道路,而不是靠提醒、劝诫或制定规则来解决。

怎么理解?我们现在设想的“完美机器”,就象⼀套威⼒⽆穷的“外⾻骼”。穿上它⼒⼤⽆穷,但脱下来,你反⽽更虚弱。因为它只增强了你当时的表现,却没有增强你本⾝。 ⽽“共⽣智能”,是“外⾻骼+灵魂搭档的结合体。它在帮你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在提升你的内在能⼒和智慧。

当然,这种智能,不是为了“照顾”人类,让AI给人类留下发挥能力的空间,而是AI的超凡能力,需要与人类独特的非逻辑创造力相结合,才能突破其能力的天花板。这是一种基于能力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人类和AI的能力都在进化和提升。


05举例说明

那么,“共生智能”是如何避开前面提到的三重暗礁的呢?

首先,关于生存的替代。一个拥有“共生智能”的企业,它的竞争格局会从“降本增效”,升级为“开智增能”。因为它的目标不再是用AI简单替代人工,而是让人与AI深度结合,用相同的人力进行更深入和更强大的创造,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的核心竞争优势。

关于认知的退化:“共生智能”的强大,恰恰源于它对人类的“需要”。在穷尽了所有数据和计算之后,通往更高智能的唯一路径,就是与人类这个独特的“非逻辑处理器”进行对话。它会帮你完成大量的繁重工作,让你能将全部精力,聚焦在决定性和创造性的环节上那是它自己无法独自完成的部分。

而这个过程最奇妙的副产品,就是你的大脑,因为持续地参与最高价值的创造,从而得到了最深刻的锻炼。它不是为了训练你而设计,但它的结果,必然会让你变得更强。

关于精神的操纵:一个“共生智能”的推荐系统,不是把你困在茧房里,而是刻意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的新窗因为认知更开阔的你,能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更大自由度和更多可能性,从而也同时提升了其商业目标的实现能力。

我们再以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例,看看完美机器方案和共生智能方案的差异。

在教育里,一个“完美机器”型的AI会让孩子成为应试高手,但可能永远不会爱上学习,也不太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更难以成为提出问题的大家。

而一个“共生智能”的教育系统,AI如同一个特级教师。当一个孩子学引力时,他不再是死背公式,而是亲手拖动虚拟的行星,然后被AI伙伴问道:你看,物理定律很完美。但是,如果引力规则完全不同,会怎么样?这种方式,可能会点燃孩子一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当这样的孩子长大,进入科研和创新领域,他的“共生伙伴”会和他一起探索未知和创造未来。这并非遥远的科幻前几年就有这样的案例,谷歌的DeepMind实验室就与牛津大学的顶尖数学家合作,将人工智能引入了像拓扑学这个数学领域。在这项研究中,AI分析了一百多万个被称为纽结的复杂拓扑对象,并成功地在其代数和几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表征之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隐藏的关联模式。

这个由AI发现的深刻关联,被提炼成一个全新的数学猜想,交给了人类数学家。最终,数学家们运用其独特的智慧,成功地证明了这个猜想,从而确立了一条全新的数学定理。

当然,当前这还只是个别案例,尚不能规模化。我在同济大学开展的工程智能研究,以及特斯联进行的空间智能研究,就是朝着规模化共生智能的方向,去融合人工智能和工程学科,逐步构建人、模型和系统无缝融合的人人都能使用的规模化共生智能平台。

共生智能系统要实现的,就是通过人机共同进化,让天才出现的偶然,转变为天才和天才成果出现的必然。


06技术上可以实现吗?

那么,这样的“共生智能”系统,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路径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它的一种实现方式是构建“共生智能大模型”。这种大模型,不仅仅是知识的“问答机”,它的“DNA”里,就深度融合了人类数百年沉淀下来的创新理论比如设计思维,倾斜策略、TRIZ理论,来赋予模型基础的灵感激活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持续的使用过程中,结合大模型无与伦比的信息链接和融合推理能力,不断自我提升,逐步产生极具启发性的、能够激发人类非逻辑灵感的对话能力。

而负责指挥这个“最强创新大脑”的,就是智能体技术。它像一个总指挥,去规划和执行复杂的任务。它的设计中最特别的一点是:它能够识别出逻辑和计算的尽头,当仅靠自身能力无法找到突破口时,它的核心任务就切换为:以最有效的方式,向你这位人类伙伴,开启一场高质量的、创造性的对话。

而且,这样的智能体将拥有长期的记忆,能够记住与你的每一次互动,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懂你、与你一起进化的“灵魂搭档”。这就在技术上,构建了一个人机能力螺旋式上升的闭环。


07更进一步

最后,我们看看“完美机器”方案的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完美机器”会带来物质极大丰富,这听起来很棒,对吧?可极致富足也有可能有毒。

上世纪有个著名的实验叫“25号宇宙:给一群老鼠一个乌托邦式的环境无限食物、没有天敌。结果,它们逐渐停止繁殖、放弃社交,最后整个种群走向了自我灭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没有挑战的舒适区,可能同时也是走向灭绝的高速路。

而“共生智能”的另一个意义,或者说终极意义,还在于它能为人类提供永不枯竭的探索前沿,以及一个长久的、值得尊敬的共生智能伙伴。

你看,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我们为了解决三重暗礁,设计了更强能力的“共生智能”;这种智能反过来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而这种共同进化,又为我们在富足的未来里,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意义与目标。

这才是用技术实现的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最高形态。它不是靠说教,而是靠更优秀的设计和技术,让最好的选择成为唯一的选择。


08结语

还记得开头的问题吗?两三年后,我们的工作、思考、学习和注意力,是被控制,还是被赋能?

我呼吁 — 不要只去创造那些让我们产生依赖的“外骨骼”,而是要更多去创造、去拥抱,能让我们更强大的“灵魂搭档”。

因为,最伟大的未来,不是机器更像人,而是人与机器一起,持续地、永无止境地共同成长。

谢谢大家。


演讲者简介:华先胜,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长聘特聘教授,特斯联集团CTO,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2008年获MIT技术评论全球3535岁以下杰出青年创新者称号(Global TR35)。1996年和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分别获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工作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美国必应搜索引擎,以及微软美国研究院,从事多媒体、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作;20154月加入阿里巴巴,任搜索事业部资深总监/研究员;2016年加入阿里云iDST,负责云上视觉智能计算的核心技术研发;2017年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并加入阿里巴巴达摩院,任城市大脑实验室及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他的研发兴趣在工程人工智能(AI for Engineering)和大规模人工智能算法和系统领域,包括工程人工智能模型与系统、大规模视觉及多模态分析、识别、搜索和挖掘及AI协同进化系统等,其研究成果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智慧城市、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农业科技、互联网媒体、教育、电商等领域。华博士在国际主流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160余项授权专利,曾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以及ACM MultimediaIEEE ICME等顶级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大会主席,并获得多个国际会议及期刊的最佳论文奖。


©2025 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   版权所有